圖/ h.Z-H, 日常經典 ; 文/ Andrew Huang 日常經典創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Pantone 賦予可以代表台北的三顏色,粉紅、墨綠、淺灰,你認同嗎?
放眼望去這城的的周遭,淺灰倒是常見在台北老房的外牆上,但粉紅、墨綠可就少見了。 當然,Pantone 有其用這三個顏色來詮釋台北的道理。 粉紅象徵台北的多元包容,墨綠代表台北跟自然的近距離,而淺灰呈現的就是台北隨處可見的水泥老房外觀。

就像那天在旗下品牌日常經典的店裡,從店內的視角,望向櫥窗中吊掛著團隊以台灣五大手搖飲LOGO的顏色設計的包款印花。路過的客人有媽媽跟孩子說: 「你看,這包包好有義大利的設計風格喔。」另一位路過的客人說: 「這有原住民的圖騰感耶。」 再來一位路人說: 「這麼強烈對比的色彩好台味啊~」相同的顏色組合,竟讓大家對他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想,到底顏色所帶來心境的連結是否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到底城裡的人是否能培養對顏色的敏感度,從而將顏色用得恰到好處,才是顏色對城市的價值。

對我而言,台北的城市色彩,向來是多彩的。 而這些極度飽和的色彩並存,以撞色的方式呈現,隱喻的是台北城生生不息的生猛能量! 也因此,當我開發以傳遞台灣城市色彩的系列包款時,自然要將這些本就會在城市裡出現的色彩如加以運用;重點是要以設計師的美學素養讓其和諧呈現。

然而,顏色只能用在招牌,遮雨棚上嗎? 看看紐約如何將顏色用在城市治理的領域

記得還在紐約時,每年夏天高溫難耐。 雖說這是個國際大城市,怎奈百年地鐵,多數月台上是沒有冷氣的,只能貪圖速速進地鐵車廂,享得這大都會公共空間裡的怡然自得。 其中最讓人舒服的就是來回曼哈頓中城東西向的區間地鐵線S。盛夏中,整個車廂的內部就會被如立頓紅茶等飲品的廣告形象輸出包覆。清透的冰塊與飲品中多層次的藍,讓城中人彷若置身冰鎮飲料中,體感溫度透過視覺瞬間降低了五度。

此外,在紐約市長彭博任內所聘任的交通局長Janette Sadik-khan 亦將顏色用在城市的交通治理中。紐約的時代廣場,是觀光客搭上雙層無頂巴士飽覽城市風光的起點。從紐澤西穿越林肯隧道開車進來的上班族,穿梭貫穿南北百老匯大道(Broadway)的小黃計程車,在此交會,常讓這裡交通堵塞。 於是Janette上任的任務便是解決這個問題。 有趣的是,她並非以道路車流管理(增加車道)來讓交通順暢。反之,她讓一半的車道成為快閃的公共廣場,用一個周末的時間,測試成效。將柏油路漆成藍色,並在路面上放置各類戶外可收納的遮陽傘與摺疊椅。 目的要讓紐約人體會,當車道成了可以佇足、共享的公共空間,是否你願意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少開車進城? 終究有了驚人成果,市府的便民熱線接不完,民眾要求題市府提供更多的街道座椅,讓大家可以在過去只有車輛可以走的大馬路上,好好在傘下乘涼,啜飲一杯咖啡。

於是,這個以色彩換取城市共享空間的策略讓一部分的車道永久成為戶外的露天座椅區。 接著,這位交通局長大舉以這樣的色彩策略,解決城市畸零公共空間的低效使用問題。 不少被夾在車道中的三角地,因為過小,難以使用,遂成為停車空間。然而,過小的停車空間,總也車主擔心車子易給呼嘯而過的車輛擦撞,以致使用率低。 而當Janette 以色彩快速為冰冷的柏油三角畸零地上色,並擺上大型盆栽後,閒置空間成為舒服的小廣場。周邊樓房一樓店家的生意也逐漸起色。 原來,色彩可以小兵立大功,翻轉邊緣街區,生氣盎然。

當Janette 卸任後,她持續推動以各種快閃方式將治理紐約的創意落實到美國各地曾經過分高估汽車價值,而忽略尊重人本的城市空間,最後將這些案例集結成冊,出了一本《Street Fight》 的書。

轉眼,櫻花盛開祭又要來到了京都。當我們歌頌著京都的城市之美,一個將城市招牌的色階妥善管理,降低彩度,只為在四季變換時,可讓自然之色,徹底彰顯。 然而,你心中如京都的黑白之色,是你的台北印象嗎? 如果不是? 我們是否可萃取專屬台北的色彩,並將她適切地用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 讓台北的城市生猛趣味,得以因為色彩而豐富?